2017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发布时间:2018-01-02
|
作者:新闻中心
|
点击:37482次

 

陕西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是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高等职业院校。学院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神禾三路(常宁宫北),占地591亩,建筑面积21.24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13.7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0363万元,现有纸质图书61.3万册,电子图书74万册。下设电子工程学院、机电学院、通信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软件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交通工程学院、理工学院和现代教育学院等九个二级学院及电子实验实训中心、计算机实训中心、交通实训中心、工程实训中心和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等教学实训机构。校园环境优美,办学氛围浓郁,设施设备齐全,实验实训条件在同类院校中领先。2017年学院体育馆已经建成正在装修当中。我们将向着现代化的实验实训室集群、信息化公寓,结合现代科技新发展,建设成产、学、研一体的信息化、数字化校园,向国际化大学标准迈进。

学院依托古城西安厚重的文化积淀,高校云集的环境优势,结合大西北发展产业布局,构建了以现代电子信息、计算机、通信及轨道交通控制、经管为主的学科专业群,独具特色的专业已成为陕西乃至全国同类学校中的佼佼者。学院软件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应用电子技术、通信技术专业被陕西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重点专业,计算机应用及软件技术专业实验实训基地经教育部、财政部批准获300万中央财政支持,物联网应用技术实训基地为省级高职示范性实训基地。学院通信技术、电子商务专业被陕西省教育厅批准为高等院校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评选为陕西省一流(培育)专业。

近两年,学院投入资金达一亿多元,新建了无人机应用实训室、移动通信技术实训室、应用电子技术实训室、物联网应用技术实训室、现代机器人实训室、3D打印技术实训室等实验实训室89个,引进设备达3500套,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学院软硬件的办学实力,以全新的理念,更大的力度,圆满完成了专业建设教学工作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有了显著提升。

学院坚持以强化内涵、彰显特色,提高质量、创建品牌,为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端技能人才为目标。2016-2017 学年学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48项,其中获国家级特等奖1项,国家级一等奖1项,国家级二等奖1项,国家级三等奖1项,省级特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11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19项。在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中,《折叠式无线盲文3D打印机》赛项荣获省级铜奖1项。

2017年4月14-15日,学院成功举办第二届大学生春季运动会,运动会参赛运动员1200余名,经过两天的激烈比赛,各二级学院的运动健儿顽强拼博,奋勇争先,展现出了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10月27-28日成功举办第十一届大学生秋季运动会。2017年,在第39届陕西省大学生田径运动会上荣获男子丙组跳高第三名,男子丙组跳远第八名,男子400米第七名,男子800米第七名,女子丙组跳高第八名,女子丙组三级跳远第七名,女子跳高第八名,女子800米第三名,女子100米第六名。2017陕西省大学生健美操大赛第三名,艺术体操、啦啦操锦标赛获得丙组团体第五名;“特步”中国大学生五人制足球联赛获得小组赛第五名;陕西省第四届大学生轮滑比赛获得花式绕桩第三名和速度过桩第一名;2016全国大学生自由式轮滑锦标赛(上海决赛)荣获速度过桩全国第九名;2017年11月18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主办,新道科技股份公司、陕西电科技职业学院承办的第十一届“新道杯”全国大学生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总决赛(陕蒙分赛场)在我院成功举办,两个参赛队伍分别荣获高职组第二名和第三名的优异成绩,学院荣获“优秀组织单位”。

学院秉承“立德树人、服务发展、就业导向,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品牌强校”的办学理念和教学管理模式开展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对传统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加大了实践环节,大幅度提高多媒体等现代化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使用,严格教育教学督导环节,有力地保障了教育教学质量。学院积极探索、深化校企合作,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努力实现“四个对接”,即专业与行业对接、课程与岗位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合理利用校企资源,同企业达成协议开设“中兴班”、“美的班”、“海尔班”、“特变电工班”、“华天通信班”、“庆安制冷班”、“中达电子班”、“技嘉科技班”、“中航富士达科技班”等一批订单班,真正实现了学习就业零距离对接。我院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凭着“思想素质高、专业技能强、协作精神好、适应速度快”而赢得用人单位一致好评。

学院坚持专家治校、名师治学、突出内涵发展的办学思想。多年来,聚集各方面力量,吸引优秀人才,形成了结构合理、业务素质较高的专任教师队伍。学院为加强高端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从行业企业一线聘请高级技术人员及能工巧匠担任学院兼职实训教师。

学院目前设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院设立的国家级、省级技能竞赛奖以及社会企事业单位在我院设立的“中兴励志奖学金”,“海尔励志奖学金”,“特变电工励志奖学金”,“中航富士达励志奖学金”,“中达电子励志奖学金”等多种奖、助学金,为品学兼优和家庭困难的学生提供各种奖励和资助。学院现有30余个院级学生社团,学生活动丰富多彩,完整的大学生活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学院以全面提高质量为核心,着力加强内涵建设,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稳步提升。学院正在为实现建设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大学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努力建设成为全国知名一流的高等学府。

 

第一部分: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一、毕业生规模及结构:

1. 毕业生人数:

    我院2017届毕业生2130人,全部为专科学历。涉及6个二级学院25个专业。具体如下表:

二级学院

专业

代码

专业名称

各专业

毕业生人数

各二级学院

毕业生人数

电子工程

学院

590201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113

330

590202

应用电子技术

43

560403

建筑电气工程技术

42

590207

电子工艺与管理

47

580201

机电一体化技术

85

通信工程

学院

590301

通信技术

60

162

590315

移动通信技术

42

590306

通信系统运行管理

60

计算机工程学院

590102

计算机网络技术

76

395

590106

计算机信息管理

93

590101

计算机应用技术

69

580205

计算机控制技术

40

590208

信息安全技术

68

590129

物联网应用技术

49

软件学院

590108

软件技术

90

214

670113

多媒体设计与制作

61

590110

动漫设计与制作

63

经济管理

学院

620405

电子商务

87

456

620204

会计电算化

115

620505

物流管理

70

620205

建筑经济管理

97

620201

财务管理

87

交通工程

学院

520304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

324

573

590302

城市轨道交通控制

85

520303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

164

合计

2130

2. 毕业生结构:

(1)男女比例:2017届毕业生共计2130人,其中男生1438 人,占总人数的67.51%,女生 692人,占总人数的32.49%,男女生比例2.08:1

2017届毕业生性别统计表

性别

人数

比例

1438

67.51%

692

32.49%

合计

2130

100.00%

(2)生源结构:2017届毕业生2130人,陕西省生源毕业生1490人,非陕西省生源毕业生640人。陕西省生源与非陕西省生源毕业生比例为:2.3:1。

二、2017届毕业生就业情况

1. 学院总体就业情况:

2017届毕业生共有2130人,在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各职能部门大力支持,就业指导中心和各二级学院共同努力下,就业工作稳步推进。其中签订就业协议为1899人,其他录用形式就业75人,考取专升本87人,成功创业4人,未就业为65人,截止2017年12月19日学院就业率达96.95%。

2. 学院分专业就业情况:

专业

各专业毕业生人数

签协议

书就业

其他录用形式就业

录取

专升本

自主创业

未就业

各专业

就业率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113

111


1


1

99.12%

应用电子技术

43

39



1

3

93.02%

建筑电气工程技术

42

39

2



1

97.62%

电子工艺与管理

47

44

1


1

1

97.87%

机电一体化技术

85

82




3

96.47%

通信技术

60

53

5

2



100%

移动通信技术

42

37

3

1


1

97.62%

通信系统运行管理

60

59




1

98.33%

计算机网络技术

76

67

4

2


3

96.05%

计算机信息管理

93

88

1

1


3

96.77%

计算机应用技术

69

53

10

3


3

95.65%

计算机控制技术

40

37

2

1



100%

信息安全技术

68

38

16

13


1

98.53%

物联网应用技术

49

46


2


1

97.96%

软件技术

90

83


6


1

98.89%

多媒体设计与制作

61

55

1

3


2

96.72%

动漫设计与制作

63

61




2

96.82%

电子商务

87

82

1

2


2

97.7%

会计电算化

115

81

13

18

1

2

98.26%

物流管理

70

64


3


3

95.71%

建筑经济管理

97

87

2

3

1

4

95.87%

 

专业

各专业毕业生人数

签协议

书就业

其他录用形式就业

录取

专升本

自主创业

未就业

各专业

就业率

财务管理

87

63

    5

15


4

95.40%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

324

300

5

7


12

93.30%

城市轨道交通控制

85

80

3

1


1

98.82%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

164

152

1

3


8

95.12%

合计

2130

1899

75

87

4

65

96.95%

3. 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情况:

单位性质

就业人数

各部分占比

机关

21

1.09%

高等教育单位

10

0.52%

中初教育单位

27

1.40%

医疗卫生单位

3

0.16%

其他事业单位

40

2.08%

国有企业

406

21.7%

三资企业

258

13.39%

其他企业

1152

59.78%

部队

1

0.05%

城镇社区

2

0.10%

其他

7

0.36%

合计

1927

100%

    4. 毕业生生源地(省)就业率统计:

毕业生生源所在地

毕业人数

就业人数

就业率

河北省

1

1

100%

山西省

236

225

95.33%

内蒙古自治区

1

1

100%

河南省

8

8

100%

四川省

4

4

100%

陕西省

1490

1463

98.18%

甘肃省

374

347

92.78%

青海省

3

3

100%

宁夏回族自治区

6

6

10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5

5

100%

浙江省

1

1

100%

重庆

1

1

100%

合计

2130

2065

96.95%

    5. 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

单位行业

就业人数

各部分占比

农、林、牧、渔业

18

0.93%

采矿业

15

0.78%

制造业

832

43.09%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28

1.45%

建筑业

98

5.08%

批发和零售业

129

6.68%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292

15.12%

住宿和餐饮业

14

1.17%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153

7.92%

金融业

14

0.73%

房地产业

27

1.40%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100

5.18%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33

1.71%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13

0.67%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27

1.40%

教育

47

2.43%

卫生和社会工作

10

0.52%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50

2.59%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31

1.61%

合计

1931

100%

6. 毕业生签约职位分布:

签约职位

人数

比例

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

115

5.97%

工程技术人员

924

47.95%

教学人员

30

1.56%

金融业务人员

5

0.26%

经济业务人员

102

5.29%

农林牧渔业技术人员

6

0.31%

商业和服务业人员

197

10.22%

生产和运输设备操作人员

269

13.96%

体育工作人员

3

0.16%

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6

0.31%

文学艺术工作人员

20

1.04%

新闻出版和文化工作人员

3

0.16%

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173

8.98%

其他人员

74

3.84%

合计

1927

100%

第二部分:学校促进就业创业工作主要特点

一、强化体制机制建设,把就业创业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落实就业保障体系

近年来,学院聚集全院各方面力量,认真落实国家、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的各项部署,始终把就业工作摆在学院工作的突出位置,并贯彻于教学、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之中。学院成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书记任组长,落实就业责任制。各二级学院同时成立二级院系就业领导小组,主持工作院长为本院就业工作第一责任人。积极构建校、院两级管理的工作体制。健全规章制度,先后制定了《陕西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毕业生就业管理办法》,印制有《陕西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就业推荐书》、陕西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毕业实习安全协议书》、《陕西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毕业生办理手续流程图》。

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全面负责毕业生就业工作,配备有独立的办公场所和办公设备,有专职就业工作人员7名,另外,各二级学院就业工作小组人员以及毕业班辅导员50余人也承担着联系就业单位、组织学生、就业教育的工作。为支持就业工作,学院专门制作信息发布展板100个,教学楼、工程实训中心、实验实训楼一层大厅作为专门的展厅、面积1000平米,校园招聘会场地三个,面积1200余平米,从场地上保障了就业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全程开展就业创业教育

(一)完善课程体系,就业指导教育全程化

就业指导课由学生处、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二级学院分管就业的领导承担,新生大一入学即开设《大学生职业生化规划》课程,第五学期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使用北京出版社教材《就业与创业指导》,同时给各任课教师配备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的《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手册》,围绕着职业规划、走向职场、自主创业三个方面授课,以上安排全部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全程化贯穿就业指导教育。

(二)利用自身优势,就业创业指导教育随时化

学院不定期地邀请一些自主创业成功的校友、企业家、社会知名人士进校园,利用专题讲座、座谈讨论、经验交流等形式,对毕业生进行系列就业指导,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理念。

(三)加强队伍建设、理论研究,就业创业指导理论化

学院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就业工作队伍建设,提高就业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订阅了《中国教育报》、《中国大学生就业》等与教育、就业相关的刊物。近年来,我校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积极参加教育部、人社部、教育厅等各级行政部门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业务和理论水平,更好的指导和服务广大师生。

(四)搭建服务平台,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信息化

进一步完善学院“大学生就业信息网”,一是建立专门的就业信息网站;二是搭建了学院就业工作群服务平台;三是搭建毕业生就业信息微信平台;四是实现网上办公自动化;五是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的统计工作。

三、广开渠道,培育市场,竭尽全力服务学生

(一)多联系、多走访、多调研、精心培育就业市场

1.一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积极参加各类人才招聘会,积极邀请各地用人单位。2017年,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共组织专场招聘会80余场,组织召开大型校园招聘会1场,参会企业120余家。二是与用人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目前已经建立了75个校企合作单位。

2.多措并举保证进校招聘单位的质量和数量稳步提升。精心组织重点单位校园招聘会,招募就业志愿者服务单位。构建就业信息网、微信、就业QQ群等立体式就业信息发布渠道,保障重点单位招聘效果。

3.积极开展用人单位跟踪回访和毕业生满意度调查工作。建立用人单位回访制度和毕业生满意度调查,定期收集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及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反馈。一方面帮助未就业的毕业生顺利就业,另一方面深化校企合作、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做好困难生、少数民族毕业生等特殊群体就业工作

1.建立困难生档案,实施个性化指导。学校专门开辟了 “绿色通道”,为经济困难、学业困难、就业困难等困难毕业生建立档案,实行就业情况通报制度,对他们进行重点关注、重点服务、重点推荐。成立了学校、二级学院、班级三位一体的就业帮扶小组,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组织优秀学生、任课教师、辅导员与他们进行互助帮扶。

2.以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学院定期针对他们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在就业指导、就业咨询、就业能力培养等方面加强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同时注重引导毕业生毕业后回家乡建功立业、立足基层、投身西部就业。

3.创造条件方便其提前接触就业过程。学院就业指导中心每年特意安排就业困难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参与到用人单位的进校招聘活动中,既提供了勤工助学的机会,又促进了他们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在接触就业过程中,为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学院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8%以上。

(三)采取灵活方式,帮助毕业生充分就业

积极响应国家和地方实施的“选聘到村任职”、“西部计划”、“三支一扶”、“振兴计划”等基层项目,认真宣讲政策,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和部队建功立业。

四、积极开展毕业生创业教育与实践活动

通过学生会就业社团,邀请用人单位的副总、人力资源经理,发起“校园招聘会”,让毕业生学生真实感受现场招聘场景,克服就业恐惧症,掌握正确求职技巧与方法,提高毕业生的应聘能力。

五、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经过多年的就业状况总结,学院不断修订和完善了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市场调查,新增了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云计算技术与应用、无人机应用技术、通信工程设计与监理等新专业,有效地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六、开展实效性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学院加大宣传力度,深入宣传党和国家有关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大力宣传毕业生在基层创业成才的先进典型。2017年,“陕西振兴计划”已经录取我院22名毕业生,他们将在基层从事农技服务工作,为建设新农村贡献自己的力量。“西部计划”网上报名人数也已经超过60人。

七、扎实推进预征入伍宣传动员工作,鼓励毕业生到部队建功立业

学校高度重视预征入伍工作,积极宣传各项优惠政策,吸引毕业生和在校生报名。预征入伍工作初见成效,2017届毕业生共有62人报名参加预征入伍。

八、加强毕业生就业手续管理,严格统计制度,使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满意

学院出台了《就业工作管理办法》,详细规定了学院就业组织机构及职责分工、就业程序、就业指导与毕业生鉴定、推荐书和协议书管理、就业计划制定及派遣、优秀毕业生评选及奖励政策、毕业生档案管理、违反就业规定的处理。

    九、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学校建立了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联动机制,始终密切关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情况以及对人才数量和规格的需求,进而优化专业结构,调整招生计划,完善培养方案,突出培养特色。就业指导中心通过就业率通报、就业工作会议和发布就业工作年度报告等形式向学院相关部门及时反馈就业状况。

(一)对招生情况的影响

根据对就业市场的预测,及时调整个别专业招生人数,使专业结构与布局更加合理。专科确定分专业招生计划时,能结合就业指导中心根据就业状况提出的意见,适当对招生计划进行调整。

(二)对人才培养的影响

    就业指导中心及时向相关部门反馈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评价,得到了全院师生的广泛重视。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给予了充分肯定,在“勤奋踏实,肯于吃苦,爱岗敬业,基础理论,技术水平,适应能力”等选项上得分较高。用人单位对具体专业课程设置、实践实习等方面的建议都直接反馈给相关部门,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

十、对学院今后就业工作的展望

(一)进一步开拓就业市场、积极拓展就业领域、准确把握用人单位需求规律

围绕国家、省市重点行业产业、重点区域、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密切与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咸新区、西安国际港务区、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等政府部门和重点单位联系,大力开拓就业岗位。充分挖掘新业态、新行业及服务业快速发展带来的新增就业岗位。加强就业市场调研,准确研判就业形势,精准分析用人单位需求。为毕业生提供精准服务,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二)完善精准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提升就业指导与服务水平

丰富就业指导的形式和内容,注重发挥校友、专家教授和教师的作用,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要注重调查研究、运用大数据手段收集毕业生就业能力情况、就业意愿和签约情况,重点关注毕业生的求职心理;利用新媒体推进就业信息服务,建设“互联网+平台”,针对毕业生多样的就业需求,形成面向多行业、多职位、多地域的就业信息精准服务体系。

(三)加强就业工作队伍培训,提升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加大基层就业培训力度,做好职业指导师培训工作,建立辅导员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流程指南,规范辅导员就业指导手段,提升就业指导实效。加强同行之间的交流,组织就业工作人员经验交流会、就业指导讲座,提升就业指导业务水平。

(四)积极发现培育毕业生创业骨干,通过创业带动就业

坚持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就业与创业的有机统一,宣传创业政策,加强创业指导,培育创业氛围,争取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再上新台阶。